汕头:除了牛肉丸和功夫茶,为什么这里的人不愿意离开家乡? | ||||
发布者:admin | 添加时间:2021/6/3 | 浏览次数:640 | ||
不是每一个城市都要追求快节奏,一个城市也不是铁板一块,它可以有不同的区域,不同的方向。”
狂飙突进的年代 陈志斌还清楚地记得上世纪80年代,他刚到汕头时候的情形:“地方很小,大概就是小公园为中心那两平方公里。现在的龙湖新区还是一片坑坑洼洼,骑摩托车从老市区一路过去,头盔都要蹦出去了。风沙吹来,脸上全是泥土,头盔脱下来,旁人的玩笑也来了:“哇,你怎么长胡子了。” 1980年8月26日,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批准在深圳、珠海、汕头、厦门建立经济特区。在汕头市区东面龙湖片划出1.6平方公里,建立汕头经济特区。1981年,汕头经济特区管委会宣告成立。就如陈志斌的记忆,那时的龙湖新区几乎是一片荒地。人多地少、远离经济发展核心区。 可是,正如歌里唱的,“三分天注定,七分靠打拼”,汕头人硬是从几乎一无所有的条件下,“闯”出了一个经济特区。 汕头是著名的侨乡,引入华侨,是汕头改革开放迈出的第一步。在特区还未成立时,泰国正大集团总裁、汕头籍华侨谢国民就在汕头建立起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——汕头地毯厂,后来更是在汕头、深圳、珠海3个经济特区都拿下“001号”外商营业执照。 1981年8月,国务院批准成立汕头大学,香港富商李嘉诚马上投入3000万港元支持建设。1984年,汕头特区建立起全国唯一一个“特区顾问委员会”,由著名爱国侨领庄世平任主任,香港各界21名代表人物担任第一批顾问。 除了积极引进华侨和外资,汕头还引进了服务和效率,在全国创造了多个“率先”,“24小时审批答复制度”的设立就是其中一例。靠着侨乡优势,汕头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其他特区、具有汕头特色的发展道路, 汕头的经济开始了一轮狂飙。1993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24亿元,外贸出口总值达到16.88亿美元,市区居民人均年生产收入3589.3元。 1995年,陈晓东大学毕业后来到汕头从事文化研究工作,当时去汕头就像后来人们去香港一样,“奔驰宝马满地跑,很多酒楼、霓虹灯,女生都开着大乌鲨(一种摩托车)。很多人工资已经拿到四五千,而当时广州公务员工资才800块钱。” “搬去特~区!” 1993年,黄晓敏随父母搬到汕头,“爸爸骑着铃木王,后面坐着孩子,年轻的爸爸身上有特区那种朝气和感觉。”跟小伙伴告别时,他故意把特区二字拉长,在小伙伴惊诧和羡慕的眼神中,扬长而去。 “失落的10年”与本土文化的兴起 进入21世纪,汕头的发展突然慢了下来,开始了“失落的10年”。2004年,汕头的GDP为604亿,2013年为1565.9亿元,增速虽然高于全国,但全国城市的排名却从从69位下降到114位。 “2001年我出去读书时,发现身边珠三角的同学很羡慕汕头,会说你是特区来的。但2012年我弟出去读书时,就没有听外面的人把汕头跟特区联系起来了,现在年轻人更愿意留在北上广深发展,不愿意回来汕头。”黄晓敏说,虽然汕头的经济并没有停滞,每一年的GDP仍然在增长,只是别的城市发展得更快,“从汕头出去后,你发现其他城市在发展,而自己这个城市的发展并不是很好,是非常焦灼的。” 为此,很多汕头人开始思考汕头这个城市的定位,“我们希望能重新定义潮汕,面重新定义的前提是重新发现它。” 挖掘本土文化特色,打造有地域风味的品牌,是陈志斌的尝试。2005年,他组建了第一个牛肉丸制作厂“潮庭食品”,工厂一开起来,他马上就到技术监督局申请牛肉丸的QS标准。 汕头有很多人会打牛肉丸,但每个师傅的门道都不一样,虽然潮汕美食声名在外,但品牌确屈指可数。因此,陈志斌坚持要为牛肉丸制定一个标准。他把整个牛肉丸生产流程,从材料进来,验收标准,到每个制程的标准,什么温度什么控制点下,都建立了一套规范。这也成为广东省卫计委“汕头牛肉丸”的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参考对象。2016年,“潮庭食品”正式挂牌新三板,成为潮汕第一家以生产牛肉丸为主的上市企业。 而以黄晓敏为代表的80后,则更多地从文化的角度,力图重塑汕头人的自信心。 两年前,黄晓敏创办了潮汕“CHAO+”,邀请在全国各行各业内有影响力的潮汕人回来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 。“这个是香菇,他是中国早期用方言唱RAP的;这个日本人是潮汕女婿,原田燎太郎,创办了中国早的麻风病关注机构;陈泽佳,做过500个企业IPO的行业内知名律师,很多人约他都约不到,但却愿意花一个小时时间来讲他的故事…… ”两年来,他一共策划了50场演讲,邀请了96位嘉宾分享,在汕头本地总共有超过14000人次的听众。 90后汕头姑娘黄显,比起陈晓东和黄晓敏这批70后和80后,心态要更轻松一些,“不是每一个城市都要追求快节奏,一个城市也不是铁板一块,它可以有不同的区域,不同的方向。” 黄显和一帮同样爱好汕头老建筑的年轻人一起成立了“汕头山水社”小组。2016年,在《汕头经济特区小公园开埠区保护规划》进行公示期间,山水社一口气提出了四个老城保育方案,以主人翁的身份积极参与到城市文化保护中。相继毕业后,他们有成员进入当地媒体,继续为老市区保护发声;有成员在规划院,正好负责小公园第二期修缮工作;而黄显本人,选择了到复旦大学继续深造,她的博士论文就直接选择了小公园作为田野调查点。 依托侨乡文化,期待新一轮腾飞 站在汕头老市区中心,会给人一种时空倒流100年的错觉。民国初年中西合璧的骑楼街,环形放射状的路网格局,是曾流行于欧洲的交通布局,见证着汕头曾经的中外交融。遍布海内外潮汕人的浓浓乡情,是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色。 在陈晓东对汕头的研究中,“侨乡社会”,是汕头永远抹不去的文化底色,“我们讲到几乎所有的经济文化问题,都要回到这个地方的文化底色去”。 他认为潮汕文化历史上有三次高潮,第一次是清中期,潮汕人坐着红头船出去,到外面去创业,“现在我们看到潮汕乡村里面很漂亮的建筑,都是开海之后通过侨资建起来的。” 汕头的第二波文化高潮是改革开放之后,海外的流行文化在汕头先登陆,潮汕出现了一大批音乐人、画家等,如音乐家陈小奇等。 陈晓东认为,今天,汕头又迎来了第三波文化发展高潮。而这波文化复兴有更大的背景是:全球化。亨廷顿在《文明的冲突》里讲到,全球化发展越进步,越能促进地方文化的自觉兴起。今天中国处在全球化高速发展的浪潮,所以汕头新一轮本土文化的复兴,跟这个时代是有关系的。 2014年9月,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在汕头经济特区设立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,要把华侨试验区打造成汕头经济特区的经济增长点,带动粤东地区振兴发展。 经过三年多的建设,目前已有华侨未来城、万侨智汇城、潮商产业创意园、中国梦谷双创孵化和总部基地等8个侨资重点项目落户试验区,总投资达1500亿元。 2017年12月,《广东省(2017-2030年)》发布,将汕头定位为广东省副中心,将依托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,打造粤东区域性总部乃至世界侨商潮商总部经济区。 “当年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,有一大批汕头人闯出去创业了,这批人现在已经到了退休年纪回归故里的时候,正准备带着财富回来。汕头不会再错失机会了。”陈晓东说。 汕头,这座100多年前因甲午战争而被迫开放的商埠,承载着潮汕地区与全世界共融的传统又开放的文化记忆,在改革开放四十年后,终于放下跟深圳珠海相提并论的“特区包袱”,找到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定位。 |